产业政策

“人工智能+”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

2025China.cn   2024年03月14日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是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也成为关注的热点。从人工智能+不同领域可能碰撞出的火花,到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新进展,乃至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管,他们带来的提案和建议覆盖了“人工智能+”的各个方面。

人工智能,“+”什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前,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则成为新生产工具,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人工智能+”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大门。他强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象征着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抓手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AI技术领域的投入与产出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硕果累累。

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介绍,从投入看,全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达到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9.3%。从产出看,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到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

“人工智能+”行动想要顺利推进,需要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作为燃料,还需要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空间,目前来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那么,人工智能+,“+”的是什么?

工信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委周建明表示,“人工智能+”行动,意在鼓励各行各业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落地。企业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在自身产品研发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应用,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人工智能,+教育、+硬件、+制造业、+通用应用……运算符号的右侧,可以是无限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教育=?

在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

怀进鹏说,未来将致力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来研究它的有效性、适应性,让青年一代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我们的宗旨是让人人有更好的机会,顺应数字时代、迎接智能时代,享受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祉。”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

“我国大模型研究同质化现象严重,用于支撑研究的算力严重短缺,人工智能算法人才紧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钱锋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创始人雷军坦言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不足,建议人工智能纳入义务教育。他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

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对此,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委员从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认为,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某些行业受到冲击,但暂时不会带来整个人类的科技创新、智力产能的根本性进步。“人工智能只是提高生产力的工具,人们可以借此产出更好的作品。年轻人对此应该有好奇心、保持学习的欲望,及时掌握新工具,最好有一些人能投入到对工具的研究中。”

“发挥基础学科优势,到头部企业身边办新工科。”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力表示,一些专业充分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若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将加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环节,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认为,目前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还不够,相关人才也存在缺口。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的建议就涉及这一内容:构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降低各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门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的产业生态。鼓励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开源、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技术基础和服务能力,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人工智能领域一些人才未必都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亮眼的履历,建议在人才政策上能够不拘一格给以支持。”汪小帆提出,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当形成合力,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催生的岗位需求。建议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人工智能相关领军企业和高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充分培训机会,为各行各业企业员工提供相应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训。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提出,应探索打造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厚植“AI+”创新沃土。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广泛参与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整合生产、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协调上、中、下游创新关键环节,完善科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勇于突破、包容试错的良好氛围,广泛吸引全球AI领军人才和知名学者,培育一批面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示范标杆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AI技术突破和应用普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也建议,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充分的人才支撑。

为满足市场对“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需求,张云泉建议积极解决课程、师资和资源配置等挑战,主张建议普及生成式AI教育,比如提到“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鼓励学校间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共享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计算资源”,“建议设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基地’,以鼓励有智能化需求的各行业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增加学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实践能力”等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制定国家《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系统性加快推动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要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设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人文研究。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李孝轩建议,加快探索建立高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依托大数据+AI技术,对历年高考数据进行精准分析。

人工智能+硬件=?

人工智能+手机、+人形机器人、+智能家电……人工智能与硬件的结合,即为“具身人工智能”,很多人认为,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产品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AI手机将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通信行业的第三个重大变革阶段。”全国政协常委、东南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金石表示。金石建议,相关机构要联合我国手机厂商,加快出台AI手机生态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说,“构建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辽宁打造成东北区域创新中心,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他表示,在未来履职中将加速培育以新一代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机器人、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助力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九牧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林孝发在提案中建议,要支持智能家用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未来产业孵化和先导区的建设进程。比如,要打造智能家用机器人地区样板、培育主导型领军企业、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围绕“智能、绿色、颜值、健康”四大核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林孝发认为,以AI、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023年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晓时刻”;2024年则很有可能是人形机器人从样机阶段走向批量化生产和应用落地的关键期。对此,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曾作相关报道:《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关键期》。

人工智能+制造业=?

制造业领域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深刻、也最重要的领域。

3月12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向记者说:“现在,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有八个在中国,我们在港口能力、效率、自动化等诸多领域都领跑全球。作为一名港口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成卫东介绍,天津港取得了一批首创性、标志性的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成果。比如,2021年10月17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正式投产运营。十几个人操控的智能系统,就能轻松指挥百余台无人驾驶大型机械设备同时作业。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成卫东正是这些智能机器人的“师傅”。作为首批港口行业AI训练师,他把多年研究的驾驶技巧和操作方法编入程序写成指令,让这些机器人“徒弟”依靠5G、北斗等自主技术,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当前,在天津港,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已实现L4级无人驾驶,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提出,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赋能改造,能够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人工智能在新型工业化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在智能工厂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被人工智能替换的员工正在被培养成技能型人才。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巨大、信息基础设施完善,这些都为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数据资源看,我国数据规模大、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迅猛。据统计,我国数据年产量全球占比超10%,存储量全球占比近15%。2019-2022年,我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从285亿元增长至超700亿元,年均增长超30%。从算力资源看,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近30%。截至2023年,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1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从数字基础设施看,我国5G基站数量已超330万个,占移动基站比例已经接近1/3。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从产业基础看,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同时,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目前全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苟护生认为,总的来看,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化及产业化布局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通过“人工智能+制造业”深度融合,能够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胡震表示,AI正推动我国“驰骋深蓝”。“我们正在探索借助人工智能、数字化操控、脑机接口等技术,研发智能载人潜水器。”

人工智能+通用应用=?

前不久,人工智能团队OpenAI新发布的视频大模型Sora创作的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传播。OpenAI对Sora的定位颇具野心,号称其并非仅仅是“文生视频”的工具,而是一个通用的“物理世界模拟器”——复现真实世界的重力、摩擦力等物理现象。这一定位使得Sora未来有望成为跨越各行各业的“超级工具”,可用于模拟天气变化、自动驾驶、生物行为甚至军事场景等。

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和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应用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相关公司的核心业务。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美博弈最核心的“主战场”就是在通用底座能力上。“当前OpenAI的GPT-4/4V代表全球通用大模型底座能力的最先进水平,Sora等都是基于GPT-4/4V的底座能力平台所延伸出来的特定领域的实践。”刘庆峰介绍,科大讯飞的大模型“预计6个月内可达到GPT-4/4V当前最好水平”,但“随着GPT-5的发布,这个差距可能会被拉到1年以上”。而如果从算力、数据、模型训练等方面组织好资源全力追赶,这个差距也有望在1-2年内被追到相当的水平。

“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有着一定的技术积累,但相较于美国还存在1年以上的差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教授徐玖平也对媒体表示,“应该正视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融资和人才上的差距。”他分析,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可以借鉴OpenAI等机构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应另辟蹊径,探索出更先进的AI技术。“中国市场拥有全球最多的用户和活跃的数据生产主体,足够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新业态和新服务,可为先进AI技术提供用武之地、实践之所,激发中国企业在AI领域实现创新。”

对于视频大模型Sora,徐玖平认为,仅凭能够根据提示生成逼真的视频,并不能说明Sora真正理解了物理世界,其生成许多片段并没有经受住更深入的审查,体现出当前AI模型未完全实现现实与算法的同态同构,但若中国能够另辟一路,在大模型上解决算法与现实同态同构的世界级难题,AI科技的精准可控也将指日可待。

刘庆峰建议,国家应该加快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他提出,应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投入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推动国家级高质量训练数据开放和共享等。

全国政协委员、360创始人周鸿祎则建议,企业用大模型不能冒进,而是要“小切口,大纵深”。要用AI逐步改造业务,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他建议深化AI多场景应用,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带来了国产化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相关的建议:首先,企业需要将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其次,鼓励国产算力软硬协同,支持大模型创新与应用。当前。建议相关机构抓住大模型发展的契机,通过政策鼓励国产化GPU适配国产算力调度软件,支撑行业智能化发展。

在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落地,尤其是进入千百个细分领域,往往是靠那些行业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中小模型。为此,屠红燕建议,通过支持丝绸纺织行业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新平台,赋能行业在垂直细分领域模型建设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开发与落地,并以此为试点,将成功经验向其他行业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对媒体分析称,虽然我国在算力软硬件、算法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在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与应用方面积累的经验仍然不足,但大模型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广泛应用态势,相信AI现象级应用很快就会出现,并且将会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例如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赵晓光建议,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议龙头企业之间跨领域、跨行业合作,形成新兴产业链,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建议在当前这个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更多鼓励优势单位或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有组织的战略新兴产业突破态势,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赵晓光说。

对人工智能应加强监管

当前,人工智能处于新一轮技术、应用大爆炸的发展早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同时,对于大模型数据来源可靠性和知识产权合规性、数据流通规范、大模型风险的评估和监管,也存在着大量的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建议,大力探索“AI+安全”创新应用,抢占安全领域的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AI技术是一个革命性技术,将给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带来重大机遇,推动网络安全成为AI时代的支柱型产业。网络安全行业要保证这项技术从研发、应用到使用各个环节的安全,这是行业本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微博CFO曹菲建议,从建立AI数据交易市场、制定数据交易规范、支持数据开放与共享、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培育数据交易生态环境、数据出境法律保障等方面采取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周源提议,建立数据合规的监管机制,推动完善AIGC监管立法,保护和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合规。对大模型的数据采集来源、处理方法、合规性等进行监督和审查。加强对大模型的社会影响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并加快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的开发与利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成为驱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动力引擎,国内数据要素市场起步较晚,标准、权属、交易、商业模式、监管等相关环节还有待完善。

在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法规方面,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提议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并从四大方面给出具体建议。一是尽快推进《人工智能法》的出台,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弥补监管体系空白;二是强化和创新算法监管,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算法治理格局,补齐监管技术短板等。三是进一步保障用户权利,包括推进算法服务商以个人能够理解方式披露算法风险与可能产生的损害、算法运行步骤与决策结果间关系等运行规则等;四是拓展算法侵害行为维权路径与责任模式,增强用户维权力量,如在算法侵权的诉讼中采取“过错推定”归责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等。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闵卫东提出加快研究数字技术防范人工智能风险的相关建议。他认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之“盾”,拉紧人工智能的“缰绳”。目前部分AIGC的内容无法用肉眼识别是虚拟还是现实,就应在数字技术层面加快识别AIGC内容的研究,能够做出智能判断,防范相应的风险。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艾丽格玛)

标签: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我要反馈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题
ABB电机与发电机拼图挑战赛
优傲机器人下载中心
西克
专题报道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 2024将于7月在上海举行,论坛时间7月4日-6日,展览时间7月4日-7日。WAIC 2024将围绕“以共商促... [更多]

2024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专题
2024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专题

2024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将于4月22 - 26日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举行。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工业贸易展览会,本届展览会... [更多]

第三届EESA储能展
第三届EESA储能展

EESA储能展是由储能领跑者联盟主办的品牌展会,创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为加快适应储能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储能行业... [更多]